闲话【凌烟阁】:舅舅重要?“爱”重要?
2019-11-12 17:18:2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            闲话【凌烟阁】:舅舅重要?“爱”重要?

对唐朝,长孙无忌是名副其实的元老,绝对重量级的,重量到没人敢想也无人能扳倒他。举个例子,有人曾不知深浅地给太宗李世民写信告长孙无忌,太宗直接把告状信拿给了长孙无忌看,随后召集文武百官,晓谕各位:“无忌与朕,实有大功,今者委之,犹如子也。疏间亲,新间旧,谓之不顺,朕所不取也。”这意思明明白白,你们都给我闭嘴,知道长孙无忌和我是啥交情啥关系吗?少在他身上动心眼!

《旧唐书》记,“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,地兼外戚,礼遇尤重,常令出入卧内。”既是创业开国元勋,又是皇后兄长,天子自然格外礼遇,另眼相看。一个典型的例子,就是这位国舅可以随便出入皇帝寝室。

太宗皇帝不断给他高管做,吏部尚书、尚书右相、司空、司徒……简直不知咋样才能有个够。

今天我们主要聊长孙无忌与高宗李治和他婆娘武则天。

先说有恩有功的一件事。

原太子承乾因罪被废,李世民想立当时还是晋王的老九雉奴——即李治、论嫡子他排行老三。可这小子前面还有个嫡子魏王李泰,二子吴王李恪,这让太宗为难了起来,犹豫不决。

这一天皇帝临两仪殿,将左右群臣统统撵走,只留下舅子哥长孙无忌、司空房玄龄和兵部尚书李勣,对三位掏心窝子说:朕心慌得没着落呀,三个儿子一个弟弟,没一人让我省心,唉!说着皇帝竟一头栽倒床上,拔出腰间佩刀要自杀。

见状,长孙无忌第一个扑上去,夺下天子手中佩刀,紧紧抱住不撒手。

当时李治也在场,舅舅将从太宗手中夺下的佩刀交给外甥拿着。

劝过了天子气稍消,长孙无忌问太宗:陛下心里究竟更倾向立谁?李世民手指李治,我想立这小子。

长孙无忌其实早就希望皇帝立亲外甥李治,一听太宗这话,他立马表态道:谨遵圣上之命,“有异议者,臣请斩之!”太宗皇帝也索性做个顺水人情,将拥立李治之功奉送给了舅子哥,严肃地对李治说:“汝舅许汝,宜拜谢。”小子你记住,是你舅舅批准你当太子的,你应该好好谢谢你舅。

这事儿当场也就定案了,立李治为太子,长孙无忌顺手做太子太师。

聪明的李治一切看在眼里,当然会记着舅舅的好。关键是还有一个插曲,让李治欠下舅舅更大的人情。“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。”没几天李世民改了主意,想立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。长孙无忌急了,私下里数次劝阻太宗,积极为李治争取,最终说服太宗打消了更换李治的念头。

几乎可以这样讲,李治的皇位,就是舅舅一手在他爸爸那儿给要来的,李治心知肚明,是故登了大位,他立马回报舅舅,“进拜太尉”,大唐兵权交由舅舅,另以一身分掌尚书与门下二省事务,贵极人臣。

在没有遇到分歧纠葛的时候,一切都很和顺,皆大欢喜,当起风打浪利益冲突时,厚恩转眼成灰。尤其是在炽热的爱情面前,亲情轻若鸿毛,简直无足挂齿。

天子外甥转角遇到爱,一个让李治神魂颠倒的女人,将舅舅长孙无忌置之于无比讨人嫌的尴尬地位,亲情遭遇到了爱情的强烈挑战。

“六年(唐高宗永徽六年,公元655年),帝将立昭仪武氏为皇后,无忌屡言不可。”因为武媚娘与先帝的关系,李治立武氏为皇后的事情,被长孙无忌强力阻拦。

“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、绫锦十车,以悦其意。”天子外甥先还是想物质利诱一下,给舅舅个台阶下;

武昭仪的母亲杨氏也出面来做舅公的工作,“自诣无忌宅,屡加祈请。”;

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帮着敲边鼓;

均遭长孙无忌严词厉色拒绝!

这舅舅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吧,油盐不进呐!

事实上这叫不知趣,无异于蚍蜉撼树螳臂当车。看结果你就明白了,“帝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。”皇帝外甥干脆将舅舅晾到一边而自行其事了,既然给脸不要脸,那就休怪外甥……呵呵!

事情若到此为止,爱情对亲情的伤害实也算不上多大。要命的是,武皇后不依不饶了,不善罢甘休了,“皇后以无忌先受重赏而不助己,心甚衔之。”你个不通人情老家伙,本皇后惦记上了你!

太宗李世民曾在他行将就木时,专门叮嘱右丞相褚遂良,说:“无忌尽忠於我,我有天下,多是此人力。尔辅政后,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。若如此者,尔则非复人臣。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,有了太宗这话,长孙无忌可以高枕无忧矣,先皇这是给他上了保险了。

孰料世事无常,先皇的金口玉言余音未了,国舅的身家性命就危在旦夕。

高宗显庆四年(659年),虽然经过了一些心理挣扎,李治到底还是顺从了爱人的心愿,诏命剥夺了舅舅所有的官衔,流放黔州;随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,大理寺官员连番上阵,逼使老人家自缢死于流放地,家也被抄没。

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唐开国元勋,李唐皇戚,两朝股肱,高贵国舅,终被外甥的“爱情”所打败,“而死非其罪”,死于非命,“天下至今哀之。”

天下人同情惋惜长孙无忌是当然的,但在现实的政治面前,他的不谙世故倚老卖老,似乎也值得商榷。

 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